2001年3月2日 星期五

浪漫主義與後現代主義

「浪漫主義」與「後現代主義」的名詞由來並非誕生於文化體系中心,而是來自邊陲。「浪漫」(roman)原本指在羅馬帝國統治下,有別於拉丁官方的語言,以騎士傳奇為主題的土話書寫,例如盎格魯薩克遜方言的<表沃夫>(Beowulf)。「後現代主義」術語首次出現在一九三0年代的拉丁美洲西語系國家,烏納穆諾(Unamuno),奧爾特加(Ortega),迪歐尼斯(Federico de Onis)等人用此語彙來描述在現代主義中的一種保守反動,這和浪漫主義的反成規是類似的。

宗教改革促使了浪漫主義潮流,藝術不在附屬於歷史,宗教及建築,使藝術作品有了獨立存在的價值。在這同時,個人主義也萌芽,影響了自由主義的產生。文藝復興基本上是精英之間的運動,而宗教改革卻是將歐洲半數平民的外觀整個轉型的一個大變動。隨著布爾喬亞階級消逝,後現代主義的「平民化」將相對於現代主義資產家的系統解放,對科技重新省思,尤其是核子彈的爆發。後現代主義重拾人們心靈層次的哲學議題,同時也是工業革命後浪漫主義回歸自然田園的延續。

法國大革命是浪漫主義熱情的實踐,人民公會是二十世紀無產階級革命的雛形。之後,法國第五共和革命使得社會主義轉向無政府的快樂主義。兩者共有的革命精神源於對既有權利的反抗。

浪漫主義含有對中世紀歷史的緬懷,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古代狂歡似的力量,用來對抗所有的理性化(rationalization),「歇斯底里」(hysteria)是這兩個時代共有的情境。活在浪漫主義的人們對科技迅速發展產生焦慮不安,反映憂鬱心境的便是玄想象徵等的神秘主義,與後現代時期人們的心靈追求極為相似。

波特萊爾說:「浪漫主義即現代藝術」,他說的美學現代性所指涉的事貼近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形式。美學現代性在達達主義時期攀上高峰,這段期間對於時間的心感受是認為現在可以掌握一個崇高的未來,但是這種精神已經明顯地在衰退當中。而且前衛藝術也已經垂垂老矣,此刻後現代的概念正好擁有這個不可否認的改變力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